撰文者:林欣嫻心理師

現在人手機不離身,智慧型手機日益發達逐漸取代了相機、電腦,可以處理許多繁雜的事物,也是現代人的社交、紓壓工具,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我們有多依賴手機?
在日常活動的觀察中,最常看到的是在用餐的時刻,人手一機,低頭看著藍光的螢幕,大多的理由是確認有誰找我?或是空檔的時間回一封簡訊,我曾經在餐廳中,看到父母安頓好兩三歲的小孩,開始各自拿出手機滑了起來,當然那孩子也有自己的平板,已然架好在她的小餐桌上,熟練的用著她的小手點著平板,這個畫面不只出現過一次,我時常忍著衝動要上前告知這樣對孩子的發展不好,但也不忍苛責父母,知道這可能是他們在外吃飯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不得已手段,我安慰著自己的內在衝突。
青少年的家長最常諮詢的問題是:孩子在家一直滑手機、玩手遊,問他什麼也不回答?我也不知道他在網路上幹嘛?然而我經常接觸的青少年,時常會告訴我:「老師,我也不知道為什我會一直滑手機?」從小就被手機餵養長大的青少年,他的生活型態就都是使用手機消磨時間,大腦也習慣這樣的省力模式,不自覺的就拿出手機查看當作休閒活動。
其實每款手機遊戲背後都有一個正向回饋機制,促使腦部分泌更多的多巴胺,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讓人感到愉悅、滿足與成就感,如:手機遊戲的每日獎賞機制,不用任何努力,只要每天去點開手機遊戲就有固定的獎賞,增強了孩子使用手機的動機。
除了多巴胺的回饋機制,我更常跟孩子談的是: 「你滑的是什麼?」一天24小時,你用多少時間在手機上?現在手機都可以查看螢幕使用的時間,我會請他點開手機的設定,就可以看到每日螢幕使用時間和最常使用的APP種類,盤點一下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都用在哪?他想像中的使用手機的時間和實際上使用的時間,是否有落差?

這時候他們會直接的觀察和感受到他們都把時間花到哪了?接著帶著他們盤點APP,這些背後「你滑的是什麼?」是寂寞、擔心跟不上別人的世界、迎合他人、拖延症(不想寫功課)、逃避一個人的時刻、害怕別人的眼光(一個人去吃飯)、無法跟自己相處?
如果可以我會請他們將這些需求「命名」,如寂寞怪、拖延怪…..,想想除了手機,還有哪些活動可以幫助你舒服一點?大多的孩子都說去運動、出去玩。談到如何不被手機控制?他們甚至可以說出把手機藏起來、設定使用時間、關閉通知等。
青少年使用手機不是問題,在時間的安排與控管上才是需要協助的,在這之前先了解其背後的需求,才有可能對症下藥,青少年要學會如何跟有成癮性卻又有時很必要的手機相處,學會節制而不是制止。
家長可以協助如下:
- 規定在某些時刻不使用手機,家長也一同遵守。如:吃飯時間,手機不放在餐桌上。
- 若讓手機成為暫時的玩具,請設定手機使用時間,時間快到時,提前告知還剩多少時間。
- 與孩子一同檢視手機使用的時間。在手機設定中可以查看實際的螢幕使用時間,如:Iphone手機是在設定中的「螢幕使用時間」可以查看;Android手機則是在設定中的「數位健康與家長監護」查看。
- 每天有一段親子時光,談談今天發生的事情。
- 與孩子一起培養運動的習慣,從運動獲得快樂。

同時試著問問自己:我是怎樣幫助自己不被手機控制?
還是我也是不自覺地拿起手機一起滑?
我使用手機是促進連結還是阻斷與家人的連結?
你的成功經驗也許可以提供孩子一個方向。